林清玄散文读后感

时间:2024-09-09 14:37:11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5篇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5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经常看到散文吧?散文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想要学习写散文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林清玄散文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1

少年时读林清玄先生的散文,并不能体会其中的意境,只是单纯地觉得好。

“醉后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生命中有很多事,你错过了一小时,很可能就错过了一生。”他在《少年游》里如是说。

年轻时有怎么样的豪情?是英雄系马,壮士磨剑,还是江湖夜雨十年灯?不管如何,他终究是叶着自己的叶花着自己的花结自己的果子,生命成自己的生命。

很喜欢读他的那篇《旅店》,其中很多烂熟于心。“前人有前人的旅店,在我们的马蹄还没有迈步,那些旅店就存在,且永远地存在下去。”那么,我又要开成什么样的旅店,在旅店的墙壁上记录些什么样的事情来,能丰富这世间的记忆呢?夜那么长,我不能够把每一盏灯都点亮,但由于寂静,由于安宁,由于放松而不再执着,心也开始变得开阔起来了。

小时候,喜欢在老爸藏书的白色封面上乱画,老爸并不在意,后来搬家时,我更为大胆地在墙上画满了荷叶荷花。不知为什么,对这物存有莫名的喜爱,说是受《爱莲说》的影响,也不尽然,只是对那种似红非红,似粉非粉的颜色相当着迷,而那些宽大的荷叶又有种淡淡的清香,持久、沁人心脾。

用怎样的心境和着怎样的情意来下酒?苏东坡有一次在玉堂日,有一幕士善歌,东坡因问曰:“我词何如柳七?”幕士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棹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我是不善饮酒的,但如林先生所说,喝酒不在格调,而在性灵、风趣。在无关风月的夜,卧席,斯时彼时、斯地彼地,快乐、忧愁,朋友,让我们温壶月光下酒。

曾经在本的扉页上写着这样一句:青山元不动,白云自去来。我不信佛,也不参禅,从字面来来理解,就是相对于不动的山来说,云是流动的。时隔经年,重新看这句话,有着更深的体会:世事并非都刻意,多数乃随缘。

看林清玄先生的《武昌街的小调》有关诗人周梦蝶的描写:就像一座掩隐在去雾里的远方的山。周梦蝶的诗风独特,大多数都是研读佛学的辛苦结晶,如他在1976年发表的《好雪,片片不落别处》:

……

生于冷养于冷壮于冷而冷于冷的

山有多高,月就有多小

云有多重,愁就有多深

而夕阳,夕阳只有一寸!

有金色臂在你臂上扶持你

有如意足在你足下导引你

憔悴的行人啊!

合起盂与钵吧

且向风之外,幡之外

认取你的脚印吧

……

这首诗我并不能真正懂得,只是寻得了些有意思的出处。

庞居士辞药山,山命十人禅客,相送至门首。居士指空中雪云:“好雪片片,不落别处。”时有全禅客云:“落在什么处?”士打一掌。全云:“居士也不得草草。”士云:“汝恁么称禅客,阎老子未放汝在。”全云:“居士作么生?”士又打一掌,云:“眼见如盲,口说如哑。”雪窦别云:“初问处但握雪团便打。”

唐代的庞居士对禅有精深的理解,他是药山惟俨大师的弟子。一次,他到药山那里求法,告别药山,药山命门下十多个禅客相送。庞居士和众人边说边笑,走到门口,推开大门,但见得漫天的,纷纷扬扬,乾坤正在一片混莽之中。众人都很喜欢。庞居士指着空中的雪片,不由得发出感慨:“好雪片片,不落别处。”有一个全禅客问道:“那落在什么地方?”被庞居士打了一掌。这是禅宗中最美妙的故事之一。庞居士的意思是,好雪片片,在眼前飘落,你就尽情领纳天地间的这一片潇洒风光。好雪片片,不是对雪作评价,而是一种神秘的叹息,在叹息中融入雪中,化作大雪片片飘。不落别处,不是说这个地方下了雪,其他地方没有下,而是不以“处”来看雪,“处”是空间,也不以时来看雪,以时空看雪,就没有雪本身,那就是意念中的雪。大雪飘飘,不落别处,就是当下即悟。它所隐含的意思是,生活处处都有美,只是我们看不见而已,我们抱着一个理性的头脑、知识的观念,处处都去追逐,处处都去较真,那就无法发现这世界的美,象这位全禅客。其实现实生活中的人,常常不免要做全禅客,我们对眼前的好雪片片视而不见,纠缠在利益中、欲望中、没有意思的计较中,生活的美意从我们眼前滑落。不是世界没有美,而是我们常常没有看美的眼睛。

我读过的都是林清玄先生七、八十年代的作品,私下认为做为台湾乡土文学在那个年代是个精品倍出的,人们用纯粹的心地来写作,写自己的灵魂、自己的心、自己的生命,同时代的如张晓风等,老一代的如王鼎钧、司马中原、余光中等。就连那个时候的电影都带有悠深的底蕴,如当时很有名的《汪洋中的一条船》以及由侯孝贤导演的《恋恋风尘》、《悲情城市》与《海上花》等,就象侯孝贤曾说的:“我觉得总有一天电影应该拍成这个样子:平易,非常简单,所有的人都能看。但是看得深的人可以看得很深,非常深。”而我也始终觉得,真正的文学作品应该这样的。

我们都是这俗世中的俗子凡夫,免不了身受八苦,但愿从现在起眼内处处有美景,心内处处有珍惜!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2

读了《林清玄散文精选》,对林大师敬佩之至。我在一本杂志上见过林清玄的照片,感觉他是一个外貌丑陋的人,而且很丑,可是他的文章却是很有趣的,也很有哲理,让人深思。

这一本散文集语言通俗,内容丰富,读来收获颇丰。大师视野辽阔,足迹踏遍世界,读着文字,心也随之游历天下,有一种一书在手,无需出游的感觉。有几篇文章读来很为之动容,现与大家分享一点心情。

其中最有趣的是他的《煮雪》,不同性情的人,在不同境况之下犹如用不同的工具生火来煮雪才可表达不同的情绪和心境。读来莞尔,也只有林大师这般鬼才才会有这样的想法。不止喝茶,《温一壶月光下酒》一文中喝酒也是刻画的有情有调,真是让人忍不住小酌一试了!

最让我动情的是他写的《飞入芒花》和《在梦的远方》两文。所有孩子都是母亲的心头肉,为了哺育孩子健康成长,母亲付出了一辈子的心血。辛苦操劳的她们从美丽少女变成苍老妇人,几乎从作为母亲开始就再没有了对自己美貌的关注。而孩子们却总能在某个瞬间突然发现,原来自己的母亲是那样美丽,那样慈爱。我读到此文,不禁想起了我母亲经常说的话:“你们姐弟三人都是我身上掉下来的肉,我是把你们当眼睛珠一样来爱护的。老百姓面朝黄土背朝天,拿着身子当地种,还要看天吃饭,所以我受再大累也要供你们读书,不读书老百姓永远没有出头之日。”林母追打儿子、鼓励儿子时的心情想必是一样的。幼时不懂母辛苦,懂时母亲已暮年,这真是人间悲凉。我记得中学时代翻旧照片曾见过我母亲年轻时的一张小照,她是那么美丽,她的美丽脸庞我们几个孩子完全没有记忆,几乎不敢相信 ……此处隐藏4046个字……动。阳光何处不在,如心里的念想一般,去往何处都不会消逝。在另一篇文章里,作者借阳光给了我们一个忠告,阳光常在,岁月无改,但是属于我们的年代却不会停留,作者劝我们珍惜“阳光照在我们身上的岁月”,阳光不会为我们停留,再伟大的艺术家也留不住它。时光是我们一生中最珍贵的事物,但愿我们不会让身边的一切成为记忆中匆匆而模糊的流年。

对于人生的见解也是不可或缺的。作者的人生观念是不去追求虚茫的物质条件,只要每天都有一点甜美,有一点幸福的感情,就很好了。我喜欢这种知足常乐的心态,只有心静的时候,想想每天发生的幸福的事情,哪怕你只有在某一时刻感受到了,那就是幸福。这也让

我想起了《瓦尔登湖》里的`意境,每天与自然为伴,每天都过得开心快乐。最原始的快乐,往往是最真实的。生活不过是那句“瓠仔也好,菜瓜也好”。而在社会上生命所要承担的责任却是不重亦不轻的。在对别人负责之前,我们要对自己负责,做我们自己。梦想,于人生是极为重要的一程,我们有努力就有收获,哪怕那是戏剧性的终局。

世事离戏只有一步之远。

人生离梦也只有一步之遥。

作者说,生命最有趣的部分,胜过演戏与做梦的部分,正是它没有剧本、没有彩排、不能重来。生命最有分量的部分,正是我们要做自己,承担所有的责任。

这话分量极重。不在于人理解或不理解,只在于人是否想过要去理解。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想望比他实际是否做过更重要,因为想望是未来的,而判断一个人是否做过一件事,是看其过去。只要你想过要过好每一天,只要你的愿望足够强烈,它便会驱使你去行动,直至成功。

林清玄的散文里总有一股清新的气息,许是有流水的声音,许是洒进了阳光的温暖,又许是有风吹过的清凉。总之,这一切都使你不得不安静,在冬日人烟稀少的书店,当你坐下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就已有弹奏琴弦飘出的琴音安抚了你浮躁的心。它让你不知不觉地静下心,不知不觉地专注于这字里行间的温柔。这便是一本书的魅力所在。像是一个禅师在向你说教,声音低低的,柔柔地,却丝毫不差地进入你的耳中,落入你的心里。

所以,花季的时候,不要忘了在自己的心里种花。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5

真正开始读《林清玄散文》这本书还是从今年的五月份开始的。如果说我真要与他的散文结缘,那么要从我读他的散文第一天就开始了。林清玄的散文处处可见柔情,句句隐藏着不俗的个人见解,字字描摹着他的灵异世界。我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我对他散文的第一感觉—爱不释手。

没有一颗冷静的心,林清玄的散文会让你的心更加动荡不安。他就像是一个活跃的孩子,时常把人情世故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却又让我们看到了他天真的一面。一曲《少年游》让我们看到了林清玄历经风雨仍保有童心的一面。岁月不饶人,他仍然可以恣意地游于天地之间,把少年的那份执着的豪情满怀如泼墨般挥洒,岁久弥新的过去没有过去,他的记忆却能时常让他唱起《暖暖的歌》,轻狂的梦如此招人欢喜。

林清玄的散文,真正达到了形散而神不散的境界。年轻的他像很多散文新秀一样,显得头角峥嵘,豪气如虹,难免出手生涩稚嫩。然而中年的他已经把那种稚嫩化为了无形的成熟韵味,似乎他可以看穿年轻的心,把那种年轻的心描摹得透彻而且细腻。他写的言情散文《鸳鸯香炉》,情真意切又毫不做作,把那种人间最美好的情素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一般的,我们稍不留意他的写作方向,可能就会以为他在说些貌合神离的大道理,可当我们细细品味时,又会发现他一直在围绕一个永恒不变的主题,这样的情形在《生平一瓣香》《旅店》等散文中可见一斑。写到此处,我不得不佩服林清玄的散文写作功底了,散文如果总是围绕众人耳熟能详的东西开展写作,那么不会给任何人带来新鲜感,同时也会让散文变得四不像,失去了它的神韵。

我们这么来形容《林清玄散文》一书吧。初看其散文,觉得它让人身在半空中,云里来雾里去毫无知觉;再次看其散文,恍如身轻如燕,飘飘忽忽却时而能神清气爽;三次看其散文,突如其来的是欲仙欲醉的行踪不定;如果我们还能坚持,抑或是想要看他的散文第四遍、第五遍……我们会惊奇地发现,他的散文会给读者一种莫名的视觉变动感和心灵的震撼感。就像有着好酒越品越香的效果一样,他的散文看多了几遍,还真是越读越有那么些书香了。那时我们才会真正发现,我们不是在读书,而是在读人生路,每一页书写的不是满纸的心酸,而是真真切切的情感体验,使我们不自觉地产生对他的崇敬之情及向往他那飘逸的为人处世的态度。记得我念高三那年,我的班主任时常劝我读书,那时他说要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而不要让它成为我们情感的负担。当时不是很懂,可自从我读了林清玄的散文之后,我完完全全读懂了班主作对我的期许。就像林清玄的《箩筐》一文写得一样,“燕子轻快地翱翔,蜻蜓满天飞。云在天空赶集似地跑着。麻雀一群,在屋檐咻咻交谈。我们的心是将雨,或者已经雨过的天空。”那是一种境界,一种忘我却又牵伴红尘的境界,所谓“花开两朵,分表两枝”,一面是他不再想自己了,一面是红尘的点滴事由又牵动了他快要冰封的心门,使他的心灵处于一种半开半合的状态,他又不得不想起了他自己。

外界和他是分不开的,就像是开在两枝上的花,少了任何一朵花,都会让另一朵花感觉到孤单和空洞。事实上这正好说明了林清玄也是一个普通人,他过着和众人一样的生活,所以他的散文才能引起更多人的共鸣。人真的可以超脱世俗么?至今我们还没有见到不食人间烟火的人。只是人真的有不同这么一说,世间也有上层和中层及下层人士这么些个分法,倒不是说人的物质及外表,大多人们判断一个人,是根据一个人的精神层次及修养来论断的。读书可以使人明智,那么读林清玄的散文,无疑可以使人的精神境界及修养都大大提高一个层次。林清玄的散文里从来不会透露只言片语关于如何做人,或是怎样规范人的言行举止,他只会在他的散文里写他是怎样做人的,以及他所见到的他认为做人比较成功的人的事迹。当我们静心看过他的散文之后,我们会实不实地学习他的处世之道了,遇事处变不惊,遇人彬彬有礼,时常保持一颗童心,然后淡淡地笑容可掬。最后我们会读出一点书中之外的意思,他在教我们如何掌握学习的能力,而不是在牵着大家的手跟着他走。人如果离开外界,只能说他不在五行中,却也不在红尘外,他活在蜗牛壳里,他不愿看见阳光,阳光也不会射伤他。林清玄在的散文《在梦的远方》里非常明显得表明了他要生于现实,又不放弃梦境的态度。当他活在现实的时候,他可以温文尔雅地对待他的生活;当他追寻梦境的时候,他可以毫无顾忌地放手去飞跃他的人生。

当代,大学生有很多书可以选择来读的机会,各种各样的书籍足以让大学生们眼花缭乱。但是如果我们不是有选择性地读书,那么我们会让书把我们淹没,并迷失自我。更有甚者,更多的人因为读不进书,反而变得更加心浮气躁。在这里我主张心浮气躁的同学可以适当的读读林清玄的散文,他的散文可以把读者带到一个至高至诚的境界,会给予每一个挚诚的读者最朴实无华的心灵的洗礼。

当然了,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读者,在这里我只能给各位读者说些我对《林清玄散文》最浅薄的看法,最后我祝愿各位读者:选择自己所相信的,相信自己所选择的,早日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异度空间,并好好走下去。

《林清玄散文读后感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